栏目导航

廉政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廉政文化

今日锐评 | 环保造假是错上加错

发布者:校纪委发布时间:2021-10-08浏览次数:43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1-10-08 06:58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李鹃

  土壤污染调查弄虚作假、台账造假痕迹明显、自行开展环境保护验收时弄虚作假……近日,第二轮第四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公布7起典型案例,其中弄虚作假、造假等字眼格外刺眼。

  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的“放大镜”下,一些地方的环保造假露出马脚。在湖北省孝感市,督察组随机抽查台账发现,2021年8月至9月,云梦县、安陆市两家垃圾填埋场生化池水质化验数据连续数天高度雷同,造假痕迹明显。在山东省聊城市,国衡环境监测有限公司对东昌府区东发制革厂地块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时,通过造假手段为疑似污染地块洗白。在吉林省白山市,尽管板石矿业矿区生态修复工作久拖不决,白山市自然资源局竟向督察组出具说明,称“5家矿山基本执行治理方案,实施边开采、边治理”,与事实明显不符。中国黄金集团有限公司下属河北金厂峪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自行开展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并弄虚作假。明目张胆也好,暗度陈仓也罢,造假手段终归只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环保造假是环保领域的一颗“毒瘤”,解决不了问题,只能一错再错、错上加错。以东发制革厂地块为例,环境监测公司调查报告弄虚作假,使地块不再按照污染地块相关要求管理,一旦按照计划变更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后果难以设想。此外,环保造假不仅影响环境生态,也损害一个地方的经济生态和政治生态。从这个意义上讲,环保造假比环境污染本身危害更甚。一些地方、部门和企业不是在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上下功夫,却在数据和报告上做手脚,将心思用在如何造假、如何应付检查上,可谓方向跑偏、心思用错了地方。

  环境保护要的是真抓实干,靠的是久久为功,那些竭力掩盖污染事实、挖空心思弄虚作假的歪门邪道与生态环保理念背道而驰。一段时间以来,从绿漆刷山到盆栽复绿,从文件造假到监测数据造假,从断污水注清水蒙混过关到防航拍挂网……环保造假的“花式炫技”不断突破人们的想象。不仅一些企业习惯性造假,一些环保服务机构在利益驱动下环评造假、治污变护污,甚至一些监管部门也裹挟其中,对造假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种种乱象背后既有企业逃避环保责任、一味追逐利益的缘故;更是一些地方和部门环保意识淡漠、监管责任缺失,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具体体现。

  根治环保造假,是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一环。对造假行为必须发现一起、打击一起,严格执法、严肃执纪问责,让造假者付出沉重代价。事实上,因环保造假获刑的早有先例。今年3月刑法修正案正式实施,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入刑,打击污染环境行为和环境监测数据造假有法可依。此外,无论是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发动广大群众提供环保造假的线索,还是加强技术手段创新,加强红外监测、无人船、管道机器人等在偷排口排查中的运用等,都是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办法。最重要的还是相关部门要把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落实到位,只有把该扛的责任扛起来、该落实的措施落地落细,造假乱象才会无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