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廉政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廉政文化

国之称富者 在乎丰民

发布者:校纪委发布时间:2022-06-14浏览次数:47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时间:                                                                                                             2022-05-27 06:50                                                                                                                                                                                                     

  “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出自三国时期钟会的《刍荛论》。钟会是著名书法家钟繇之子,在魏国历任要职,屡屡有奇谋,时人比之为张良。

  钟会不仅有军事才能,也很擅长写文章。他写过不少论,大多数已经亡佚,比如他的五卷本《刍荛论》现在能看到的就是一些片段。从名字上看,刍是割草,荛是打柴,合起来就是指割草打柴的人,引申为草野之人,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常以刍荛之言作为向官府陈述意见的谦辞。“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意思是,国家真正的富强,在于让百姓都能富裕起来。

  富民思想,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有着极其深远、悠久的历史渊源。梁启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就写道,“民本思想为吾国政治哲学之一大特色”。从现在存世的文献看,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一部政治文献《尚书》,明确提出了“裕民”“惠民”的观点,主张社会稳定、发展生产,让人们安居乐业。

  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一段舜与十二名管理地方官员的对话:“咨十有二牧,曰:‘食哉惟时,柔远能迩,惇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其主旨大意是衣食才是黎民生存的根本大事,你们务必要放在心上。这段话体现着古代的政治家对百姓衣食生活的关切。

  管仲是历史上较早提出“富民”为“治国之道”的政治家。“凡治国之道,必然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善于治国的政治家,都知道先使人民富裕起来。这样的思想从政治领域走到社会领域,成为人们的共识。比如,孔子回答学生端木赐如何治国时,提出“足食”的富民观。“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其中,“足食”被置于为政治国之首。孔子一生从教,他也主张“富而后教”。在他看来使人民丰衣足食,是治国的头等大事。孟子甚至对梁惠王提出明确的建议,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只要做到让黎民百姓不饥不寒,自然可以行王道于四方。荀子认为“不富无以养民情”,民富有利于促进生产,生产愈发展,国家愈富裕,从而“上下俱富”。

  西汉初年,因多年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凋敝,朝廷上下深深明白富民的重要意义,于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如汉文帝生活十分节俭,宫室之人不添置新衣服、衣服长度不能拖到地面,禁止各方郡国进献奇珍异物,等等。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上下形成节俭的风气,大大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同时,文景二帝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多次下令劝课农桑,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于是,生产逐渐恢复并且迅速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史称“文景之治”。

  “上则富国,下则富家”,成为中国人祖祖辈辈的共识,随着历史前进的车轮不断向前。

  马克思、恩格斯在构想人类未来社会时,都将全体人民的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并以此作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中华民族的历史,由此翻开崭新篇章。

  举世瞩目的成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干出来的。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畏艰难险阻,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斗、发愤图强,须臾不敢忘记初心和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举全党全国之力向绝对贫困宣战,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在中华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展望未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穆铎